叶匡政:公共禁令中请慎言“低俗”
叶匡政:公共禁令中请慎言“低俗”
(《羊城晚报》2009年1月20日)
按:前些日子,看到一个段子,想起来“反低俗”运动已一年了。一年多前,刚“反低俗”时,便觉蹊跷。60年的历史早表明,任何事情凡是搞成了轰轰烈烈的运动,结果必然不妙。当时的媒体和文化界,竟一点反对之声没有。我写了一篇文章,《羊城晚报》发了出来。这是一个太常识的问题,任何时代,分辨低俗和高雅、善与恶、情色和爱情都是民众个人的事,没有谁能代行其责。这个段子已说的很精彩了,曾被认为低俗的邓丽君,早已成了当代经典。时代竟然还是那样,思维模式一点没变:
“小时候/低俗是一盘小小的磁带 /我在这头/ 丽君在那头; 后来啊/ 低俗是一团窄窄的纸条 /我在后头/ 女生在前头; 长大后/ 低俗是一张薄薄的光盘 /我在这头/ 电视在那头; 而现在/ 低俗是一条短短的信息 /我在里头/ 警察在外头。”
我也贴出自己的文章,来纪念这让人无语的一年。
最近“低俗”一词频入眼帘,先是广电总局要求地方卫视制止情感节目的低俗化,其后又有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行动。元旦刚过,各大网站首页都飘扬着一封言词恳切的致歉信,似乎在为刚刚过去的2008年检讨。
一直以为中国人都心似皎月、志如凌云,原来惹民众喜爱的总有些“低俗”事物。他们没有思考和判断的理智,他们没有在善恶间进行选择的能力,所以要操持万家忧乐的政府,为改变民众的“低俗”之风动用如此宝贵的新年时机。这一封封致歉信的出现,让世界人民看了,也会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是一个多么有尊严、多么自觉的民族,在政府的严令禁止下,我们终于与自己的低俗念头与举止划清了界线。
请给我们每个人,发一个自我审查“低俗”的探测仪吧,让它寄居在我们的灵魂中。让我们重新变得守口如瓶、谨言慎行,每说一句话都要小心地用探测仪检验一下,以确保天下的黄童白叟、牧子樵夫,从此能彻底告别低俗。让我们手持钢鞭将低俗打,让老天爷彻底睁开那明辨低俗的眼。因为低俗它祸国殃民,它只手遮天,它啸傲江湖,它醉舞朝堂,所以要年年查、月月查,要头不安枕、食不知味地查,一直查到人人头发白牙齿掉,驼了背弯了腰,相信我们就成长为一个高雅的民族了。
怎奈我思维迟钝,自查了数日,还是拿捏不清“低俗”的底线。我想就是最擅于旁征博引、触景生情的博士生导师,也难给出“低俗”的具体标准。门卫也好、农民工也好、公务员也好、大学教授也好,他们对低俗的看法、标准各不相同,究竟让谁向谁看齐呢?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对低俗认知的不同。
所以对低俗的认识,首先有一个社会阶层的差别。当政府颁布一项禁令的时候,不能忽略了这种差别。比如心理学教授,研究的多是变态心理和另类心理问题,他们要解决的正是这些心理问题。既然社会上有这种心理问题存在,我们就不能剥夺他们进入公共话语的权利。大量情感节目之所以关注边缘情感,试图建立的正是对这些情感问题的社会认知,这些曝光或探讨在健康人看来或许有点耸人听闻,但对那些有同样心理疾患和情感问题的人群却有疗救作用。即使目前情感健康的人,这也算是一次学习和提醒,真不知有何不妥。如果对情感问题以“低俗化”一刀切,等于变相地夺走了这些心理学家和情感问题患者进入公共话语的权利。
其次,低俗还有一个年龄阶层的差别,“80后”眼中的低俗观和50年代出生的人,肯定完全不同。周星驰在一些50年代生人看来,可能是低俗的,但他却是许多“80后”青年人的偶像。同样,50年代生人认为高雅的事物,在“80后”人看来却可能是腐朽和低俗的象征。我们如何统一这种因年龄而带来的差别,因为检查者和执行者不可能是一个年龄阶层的,他们的认知也会完全不同。
再者,低俗还有一个时代的差别,历史总是一个时代发现另一个时代的价值所在。《水浒传》、《红楼梦》诞生之初,也被很多当权者认为是低俗的,如果当年真被禁止了,今天我们岂不是连四大名著都没有了?
这简单道理,人人都能想明白,所以“低俗”这种带个人好恶的词语,在文化批评中已很少出现了。公共禁令中使用这种标准模糊的词,无疑会给执行带来很多灰色地带,平白地引起很多折腾。既然法律中有对色情、淫秽信息的明确规定,那么有些信息即使在某些人看来是低俗的,只要没触及法律的这根底线,就应被视作合法,法律也有保护它们不受侵犯的权利。在任何文化形态中,低俗和高雅从来都是相互缠绕的,而社会美德培养的正是这种自觉的鉴别力。因为一个人的美德,从来都是自我判断和选择的结果,不可能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更不可能通过强制而获得。
按:前些日子,看到一个段子,想起来“反低俗”运动已一年了。一年多前,刚“反低俗”时,便觉蹊跷。60年的历史早表明,任何事情凡是搞成了轰轰烈烈的运动,结果必然不妙。当时的媒体和文化界,竟一点反对之声没有。我写了一篇文章,《羊城晚报》发了出来。这是一个太常识的问题,任何时代,分辨低俗和高雅、善与恶、情色和爱情都是民众个人的事,没有谁能代行其责。这个段子已说的很精彩了,曾被认为低俗的邓丽君,早已成了当代经典。时代竟然还是那样,思维模式一点没变:
“小时候/低俗是一盘小小的磁带 /我在这头/ 丽君在那头; 后来啊/ 低俗是一团窄窄的纸条 /我在后头/ 女生在前头; 长大后/ 低俗是一张薄薄的光盘 /我在这头/ 电视在那头; 而现在/ 低俗是一条短短的信息 /我在里头/ 警察在外头。”
我也贴出自己的文章,来纪念这让人无语的一年。
最近“低俗”一词频入眼帘,先是广电总局要求地方卫视制止情感节目的低俗化,其后又有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行动。元旦刚过,各大网站首页都飘扬着一封言词恳切的致歉信,似乎在为刚刚过去的2008年检讨。
一直以为中国人都心似皎月、志如凌云,原来惹民众喜爱的总有些“低俗”事物。他们没有思考和判断的理智,他们没有在善恶间进行选择的能力,所以要操持万家忧乐的政府,为改变民众的“低俗”之风动用如此宝贵的新年时机。这一封封致歉信的出现,让世界人民看了,也会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是一个多么有尊严、多么自觉的民族,在政府的严令禁止下,我们终于与自己的低俗念头与举止划清了界线。
请给我们每个人,发一个自我审查“低俗”的探测仪吧,让它寄居在我们的灵魂中。让我们重新变得守口如瓶、谨言慎行,每说一句话都要小心地用探测仪检验一下,以确保天下的黄童白叟、牧子樵夫,从此能彻底告别低俗。让我们手持钢鞭将低俗打,让老天爷彻底睁开那明辨低俗的眼。因为低俗它祸国殃民,它只手遮天,它啸傲江湖,它醉舞朝堂,所以要年年查、月月查,要头不安枕、食不知味地查,一直查到人人头发白牙齿掉,驼了背弯了腰,相信我们就成长为一个高雅的民族了。
怎奈我思维迟钝,自查了数日,还是拿捏不清“低俗”的底线。我想就是最擅于旁征博引、触景生情的博士生导师,也难给出“低俗”的具体标准。门卫也好、农民工也好、公务员也好、大学教授也好,他们对低俗的看法、标准各不相同,究竟让谁向谁看齐呢?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对低俗认知的不同。
所以对低俗的认识,首先有一个社会阶层的差别。当政府颁布一项禁令的时候,不能忽略了这种差别。比如心理学教授,研究的多是变态心理和另类心理问题,他们要解决的正是这些心理问题。既然社会上有这种心理问题存在,我们就不能剥夺他们进入公共话语的权利。大量情感节目之所以关注边缘情感,试图建立的正是对这些情感问题的社会认知,这些曝光或探讨在健康人看来或许有点耸人听闻,但对那些有同样心理疾患和情感问题的人群却有疗救作用。即使目前情感健康的人,这也算是一次学习和提醒,真不知有何不妥。如果对情感问题以“低俗化”一刀切,等于变相地夺走了这些心理学家和情感问题患者进入公共话语的权利。
其次,低俗还有一个年龄阶层的差别,“80后”眼中的低俗观和50年代出生的人,肯定完全不同。周星驰在一些50年代生人看来,可能是低俗的,但他却是许多“80后”青年人的偶像。同样,50年代生人认为高雅的事物,在“80后”人看来却可能是腐朽和低俗的象征。我们如何统一这种因年龄而带来的差别,因为检查者和执行者不可能是一个年龄阶层的,他们的认知也会完全不同。
再者,低俗还有一个时代的差别,历史总是一个时代发现另一个时代的价值所在。《水浒传》、《红楼梦》诞生之初,也被很多当权者认为是低俗的,如果当年真被禁止了,今天我们岂不是连四大名著都没有了?
这简单道理,人人都能想明白,所以“低俗”这种带个人好恶的词语,在文化批评中已很少出现了。公共禁令中使用这种标准模糊的词,无疑会给执行带来很多灰色地带,平白地引起很多折腾。既然法律中有对色情、淫秽信息的明确规定,那么有些信息即使在某些人看来是低俗的,只要没触及法律的这根底线,就应被视作合法,法律也有保护它们不受侵犯的权利。在任何文化形态中,低俗和高雅从来都是相互缠绕的,而社会美德培养的正是这种自觉的鉴别力。因为一个人的美德,从来都是自我判断和选择的结果,不可能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更不可能通过强制而获得。
土拨鼠- 帖子数 : 163
魅力值 : 6471
注册日期 : 10-01-0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