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雀友一起切磋货币理论
同雀友一起切磋货币理论
钱皮BOLG
麻将馆又称“麻雀馆”或“雀馆”,打麻将的玩家相互间又被称为“雀友”。
一个麻将馆就是一个“经济体”。馆主就是这个经济体的“货币当局”,他自制供玩家用的、可以在馆内流通的“货币”——筹码。
麻雀馆不允许玩家之间用自带的货币相互结算输赢,因此,玩家进入麻雀馆,首先是要到馆主那里换取筹码。换取筹码的时候,并非按货币面值一比一地兑换,馆主是要“抽水”的,这相当于馆主发行“馆内货币(筹码)”——雀币——的铸币税。
玩家入场时用货币兑换筹码,这相当于“馆内货币”的初次发行。玩家愿意兑换多少随玩家意愿,这就是说,一个经济体的货币的初次发行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也并没有一个“筹码量”的问题,不像经济学货币量理论所说的什么根据流通速度和物价等等确定一个货币量。
当年红色边区政府初次发行“边币”的时候,也是由民众用金银珠宝到边区银行兑换边币,边币的发行量取决于民众交来的金银珠宝这些一般等价物的数量。
馆主按照玩家交来的货币兑换筹码,你愿意兑得多你就要多交货币,馆主不会免费给你发放筹码(不考虑促销骗局),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货币的发行永远都不能脱离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一般等价物之所以成为一般等价物,就是它包含了民众对它的信任,是信用的物质基础。脱离了这个信用基础,货币也就失去了其核心与灵魂——信用。当代世界各国纸币的信用是史上最差的,原因就是它的发行脱离了一般等价物。
虽说雀馆在与玩家兑换筹码时兑换的数量是有“根据”的,但是雀馆事先要准备多少筹码供玩家兑换,这却是一个“无根据”的数量。这就是说,在纸币的印制数量与实际发放的数量之间并没有确定的关系,“印制”并不等于“发行”。
筹码是雀友用货币兑换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2+2式的交换过程,交换之后筹码属于玩家,货币归属于馆主。玩家尽可以把剩余的筹码揣在兜里带出麻将馆,不过很少有雀友这么干,因为筹码出了麻雀馆就一文不值,除了在大赌场里留下一两枚懒得去兑回货币带走做个纪念——不过这常常是不愉快的记忆。
假如雀馆老板不准备自己的“馆内货币”——筹码,雀馆还能开起来吗?当然可以。雀馆老板只要提供场所、牌具并收取“场地费”或叫“房间费”等就可以了,还可以顺便做一些烟酒茶水生意。这也正是时下很多小雀馆的做法。雀友此时会使用他们从馆外带进来的、相当于筹码的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货币,自行相互结算。这种情况告诉我们,经济体系发展成为货币经济体系,完全是多余的。货币的“便利交换说”、“交换介质说”、“信用凭证说”等等都不能有效的成立,都不足以构成以纸币取代贵金属的理由。纸质货币(尤其是声称脱离一般等价物体系的纸币)存在的惟一目的就是为货币当局(和背后掌控货币当局的利益集团)控制经济提供方便。
绝大多数到雀馆的玩家都是衣食无忧的既有钱又有闲的人,是来休闲娱乐的,不是试图来这里找口饭吃的。吃饭穿衣是基本的必要需求(即非选择性需求),休闲娱乐是建立在必要需求满足这个基础上的。这就是说,经济活动的范围是非必要需求领域,只能在非必要需求领域当中才能够稳定地存在下去。现在有些雀馆馆主也知道不能出现让输家回不了家这种事情,因此,他们在玩家入场时就让他先准备好回家的车票,以免输得精光的雀友回不了家。
现实当中的经济学家很多还没有认识到市场化不可以侵入到民众的必要需求领域这个道理,只知道一味地鼓吹完全市场化。
麻雀馆可以开很多家,但是每家都有自己馆内流通的筹码。麻雀馆都不接受来自其它雀馆的筹码,因为发行筹码可以藉此获得一种名曰“铸币税”的收入。当然雀馆之间可以达成协议,相互承认对方的筹码,使得筹码在馆际间流通,但是由于铸币税的问题,就存在一个发行量配额问题,各个雀馆都可能私自滥发筹码以获得铸币税。如果一个雀馆接受了来自它馆的筹码,等于是“加盟”于其它雀馆,是“臣服”于他人,也就丧失了发行“馆内货币”带来的铸币税收入。
如果各位雀馆主协议采用统一的筹码(雀元),就衍生出一个新问题,即发行机构的独立性问题,也就是说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这样的独立外生的、凌驾于大家之上的机构。玩家用来兑换筹码的货币本来就是流通与各麻雀馆间的“世元”,何必叠梁架屋再搞一个“雀元”去替代它?原本发行筹码而不让玩家相互间自行用货币结算,一是为铸币税的抽取便利,二是馆内的管理权力的问题。如果弄一个新的“馆际筹码”出来,等于把处心积虑建立起来的权力体系又交出去了。
现实当中的“世元”千呼万唤难出来,美国不愿意放弃美国的金融霸权,其它各国纷纷不断挑战美元的地位,这就是一场为收取铸币税的“权力”而进行的博弈。世界上其实本来就有“世元”——贵金属——存在,如果嫌黄金携带搬运不便,现有的金属加工技术完全可以把金箔加工到非常薄的程度,再退一步,“纸黄金”的机制也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解决之道,因此纸币的世元其实是没有必要存在。
一个雀馆里不只有一桌雀友在玩,玩家拼桌也没有什么限制,想与谁拼桌就和谁拼桌,这就是“自由交易”的原则。如果馆主指定玩家只能和什么样的人玩,恐怕没有雀友愿意再进这家雀馆了,因为这涉嫌操作市场、舞弊和强迫交易。
在一个雀台上,四个雀友从入座到散场,进行的是一场博弈论所称的“零和游戏”,有输有赢,但赢家的赢余一定等于输家的亏损,牌桌上的筹码决不会多一枚也不会少一枚。同样,整个雀馆里馆主发出去的筹码数量是一定的,随玩家怎么折腾,同样既不会多出一枚也不会缺少一枚。
筹码的数量守恒,这告诉我们,在一个经济体内部的任何交易行为,都不能够带来货币总量的增减,这就叫做“货币守恒”。也就是说,考虑玩家间的“总效率”、“总效用”这种概念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是因为雀馆“抽水”,玩家们的“总效率”、“总效用”一定为负值,雀馆的生意越是兴隆,雀馆抽水越多,玩家们这个总效率(总效用)的负值就越大,这个负值的效率最后当然是由那些输掉本钱的玩家来分担的。
现实经济当中也是如此,经济无论如何发展,只要没有从货币当局那里得到新的货币,最终会计账目上的总盈亏都是零。
如果各位雀友都兑换了很多筹码,游戏往往就玩得很大(输赢额较大),雀馆生意兴隆,雀友积极活跃。这一点似乎证明了“经济的活跃程度与货币量正相关”的经济学认识,这种概念通常被称为“流动性”。
然而实际上,经济的活跃程度和货币流通量并无关系,即玩家兑得的筹码数量和流动性并无关系。贵宾房里的大玩家之间玩得尽兴,那些大厅里的小玩家一样非常活跃,牌局的次数也不比贵宾房里的大玩家少,而且因为输赢较小还往往出牌更爽快,整个大厅里的散户玩家的总额也非常惊人。如果有某个雀友输光了,这桌麻将也就进行不下去了,而牌桌上的总筹码数量一点也没有变化。
因此,正确的认识是游戏的活跃程度与筹码在玩家手中的分布状态有关,如果筹码分布比较均衡,则大家都有玩兴,游戏就活跃;如果某位玩家输光了,甚至是“三归一”,筹码全部集中到了一家手中,则牌局就到了散场的时候了。
作为筹码的发行者,雀馆老板会追求筹码的增加吗?当然不会。第一,筹码不可能增加;如果交回来的筹码多于发出去的筹码,那就是有玩家在捣鬼了,就出现“***”问题了。第二,馆主是筹码的发行者,掌控着筹码的多少,想制多少筹码就制多少筹码,故而追求筹码的数量多少没有任何意义。
把这个问题带到现实当中——货币的发行者会追求货币的增殖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货币当局绝对不会以追求货币量的增长为目标而发行货币。反过来,但凡追求货币增殖(即以盈利考量其经营业绩)的金融厂商,一定不可以让其担任货币当局的任何职能。
现实经济当中,金融危机并不是因为货币量减少了,货币量是守恒的,不会变化。危机是因为在前一轮对货币的疯狂敛聚活动中,货币被高度集中到了以敛聚货币为行为目标的金融大鳄的手中了,流动性也就丧失了。所以,货币经济是以追求货币的集聚开始,以货币的集聚而告终接。整个货币经济活动,货币就是在做一个以流动性终结流动性的运动,与货币总量无关。
输光筹码的玩家如果再次拿出货币去前台兑换筹码,游戏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投入新的货币量来提升流动性,只是布局了一个新的货币量分布状态,建立了一个新的禀赋格局,并不意味着货币量与流动性有什么关系。在现实当中,一旦货币流高度集聚而丧失流动性,是没有办法由货币短缺的居民继续供给货币的。
有些雀馆会趁机放高利贷,借钱给那些有还款能力的玩家继续玩下去。当然,雀馆不会借给他馆外的真实货币,而是直接给他馆内的筹码。请注意,这种借贷与玩家用货币兑换筹码是完全不同的,以币兑筹是筹码(馆内货币)的发行,兑得的筹码属于玩家所有,而雀馆借给玩家的筹码却不是“馆内货币”的发行,玩家此时处于负债状态。
现实当中,不少人把银行的贷款行为等同于货币的发行,这就大错特错了。对于数量(面值)守恒的货币来说,向不具有发行权的经济体(居民+厂商)借出货币,是永远不可能有利息回流的。
元旦小长假将至,经济学爱好者与其埋头于逻辑漏洞百出的经济学书本当中,还不如邀上几位好友,聚到麻将桌上边娱乐边领会货币经济的精髓。
麻将馆又称“麻雀馆”或“雀馆”,打麻将的玩家相互间又被称为“雀友”。
一个麻将馆就是一个“经济体”。馆主就是这个经济体的“货币当局”,他自制供玩家用的、可以在馆内流通的“货币”——筹码。
麻雀馆不允许玩家之间用自带的货币相互结算输赢,因此,玩家进入麻雀馆,首先是要到馆主那里换取筹码。换取筹码的时候,并非按货币面值一比一地兑换,馆主是要“抽水”的,这相当于馆主发行“馆内货币(筹码)”——雀币——的铸币税。
玩家入场时用货币兑换筹码,这相当于“馆内货币”的初次发行。玩家愿意兑换多少随玩家意愿,这就是说,一个经济体的货币的初次发行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也并没有一个“筹码量”的问题,不像经济学货币量理论所说的什么根据流通速度和物价等等确定一个货币量。
当年红色边区政府初次发行“边币”的时候,也是由民众用金银珠宝到边区银行兑换边币,边币的发行量取决于民众交来的金银珠宝这些一般等价物的数量。
馆主按照玩家交来的货币兑换筹码,你愿意兑得多你就要多交货币,馆主不会免费给你发放筹码(不考虑促销骗局),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货币的发行永远都不能脱离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一般等价物之所以成为一般等价物,就是它包含了民众对它的信任,是信用的物质基础。脱离了这个信用基础,货币也就失去了其核心与灵魂——信用。当代世界各国纸币的信用是史上最差的,原因就是它的发行脱离了一般等价物。
虽说雀馆在与玩家兑换筹码时兑换的数量是有“根据”的,但是雀馆事先要准备多少筹码供玩家兑换,这却是一个“无根据”的数量。这就是说,在纸币的印制数量与实际发放的数量之间并没有确定的关系,“印制”并不等于“发行”。
筹码是雀友用货币兑换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2+2式的交换过程,交换之后筹码属于玩家,货币归属于馆主。玩家尽可以把剩余的筹码揣在兜里带出麻将馆,不过很少有雀友这么干,因为筹码出了麻雀馆就一文不值,除了在大赌场里留下一两枚懒得去兑回货币带走做个纪念——不过这常常是不愉快的记忆。
假如雀馆老板不准备自己的“馆内货币”——筹码,雀馆还能开起来吗?当然可以。雀馆老板只要提供场所、牌具并收取“场地费”或叫“房间费”等就可以了,还可以顺便做一些烟酒茶水生意。这也正是时下很多小雀馆的做法。雀友此时会使用他们从馆外带进来的、相当于筹码的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货币,自行相互结算。这种情况告诉我们,经济体系发展成为货币经济体系,完全是多余的。货币的“便利交换说”、“交换介质说”、“信用凭证说”等等都不能有效的成立,都不足以构成以纸币取代贵金属的理由。纸质货币(尤其是声称脱离一般等价物体系的纸币)存在的惟一目的就是为货币当局(和背后掌控货币当局的利益集团)控制经济提供方便。
绝大多数到雀馆的玩家都是衣食无忧的既有钱又有闲的人,是来休闲娱乐的,不是试图来这里找口饭吃的。吃饭穿衣是基本的必要需求(即非选择性需求),休闲娱乐是建立在必要需求满足这个基础上的。这就是说,经济活动的范围是非必要需求领域,只能在非必要需求领域当中才能够稳定地存在下去。现在有些雀馆馆主也知道不能出现让输家回不了家这种事情,因此,他们在玩家入场时就让他先准备好回家的车票,以免输得精光的雀友回不了家。
现实当中的经济学家很多还没有认识到市场化不可以侵入到民众的必要需求领域这个道理,只知道一味地鼓吹完全市场化。
麻雀馆可以开很多家,但是每家都有自己馆内流通的筹码。麻雀馆都不接受来自其它雀馆的筹码,因为发行筹码可以藉此获得一种名曰“铸币税”的收入。当然雀馆之间可以达成协议,相互承认对方的筹码,使得筹码在馆际间流通,但是由于铸币税的问题,就存在一个发行量配额问题,各个雀馆都可能私自滥发筹码以获得铸币税。如果一个雀馆接受了来自它馆的筹码,等于是“加盟”于其它雀馆,是“臣服”于他人,也就丧失了发行“馆内货币”带来的铸币税收入。
如果各位雀馆主协议采用统一的筹码(雀元),就衍生出一个新问题,即发行机构的独立性问题,也就是说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这样的独立外生的、凌驾于大家之上的机构。玩家用来兑换筹码的货币本来就是流通与各麻雀馆间的“世元”,何必叠梁架屋再搞一个“雀元”去替代它?原本发行筹码而不让玩家相互间自行用货币结算,一是为铸币税的抽取便利,二是馆内的管理权力的问题。如果弄一个新的“馆际筹码”出来,等于把处心积虑建立起来的权力体系又交出去了。
现实当中的“世元”千呼万唤难出来,美国不愿意放弃美国的金融霸权,其它各国纷纷不断挑战美元的地位,这就是一场为收取铸币税的“权力”而进行的博弈。世界上其实本来就有“世元”——贵金属——存在,如果嫌黄金携带搬运不便,现有的金属加工技术完全可以把金箔加工到非常薄的程度,再退一步,“纸黄金”的机制也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解决之道,因此纸币的世元其实是没有必要存在。
一个雀馆里不只有一桌雀友在玩,玩家拼桌也没有什么限制,想与谁拼桌就和谁拼桌,这就是“自由交易”的原则。如果馆主指定玩家只能和什么样的人玩,恐怕没有雀友愿意再进这家雀馆了,因为这涉嫌操作市场、舞弊和强迫交易。
在一个雀台上,四个雀友从入座到散场,进行的是一场博弈论所称的“零和游戏”,有输有赢,但赢家的赢余一定等于输家的亏损,牌桌上的筹码决不会多一枚也不会少一枚。同样,整个雀馆里馆主发出去的筹码数量是一定的,随玩家怎么折腾,同样既不会多出一枚也不会缺少一枚。
筹码的数量守恒,这告诉我们,在一个经济体内部的任何交易行为,都不能够带来货币总量的增减,这就叫做“货币守恒”。也就是说,考虑玩家间的“总效率”、“总效用”这种概念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是因为雀馆“抽水”,玩家们的“总效率”、“总效用”一定为负值,雀馆的生意越是兴隆,雀馆抽水越多,玩家们这个总效率(总效用)的负值就越大,这个负值的效率最后当然是由那些输掉本钱的玩家来分担的。
现实经济当中也是如此,经济无论如何发展,只要没有从货币当局那里得到新的货币,最终会计账目上的总盈亏都是零。
如果各位雀友都兑换了很多筹码,游戏往往就玩得很大(输赢额较大),雀馆生意兴隆,雀友积极活跃。这一点似乎证明了“经济的活跃程度与货币量正相关”的经济学认识,这种概念通常被称为“流动性”。
然而实际上,经济的活跃程度和货币流通量并无关系,即玩家兑得的筹码数量和流动性并无关系。贵宾房里的大玩家之间玩得尽兴,那些大厅里的小玩家一样非常活跃,牌局的次数也不比贵宾房里的大玩家少,而且因为输赢较小还往往出牌更爽快,整个大厅里的散户玩家的总额也非常惊人。如果有某个雀友输光了,这桌麻将也就进行不下去了,而牌桌上的总筹码数量一点也没有变化。
因此,正确的认识是游戏的活跃程度与筹码在玩家手中的分布状态有关,如果筹码分布比较均衡,则大家都有玩兴,游戏就活跃;如果某位玩家输光了,甚至是“三归一”,筹码全部集中到了一家手中,则牌局就到了散场的时候了。
作为筹码的发行者,雀馆老板会追求筹码的增加吗?当然不会。第一,筹码不可能增加;如果交回来的筹码多于发出去的筹码,那就是有玩家在捣鬼了,就出现“***”问题了。第二,馆主是筹码的发行者,掌控着筹码的多少,想制多少筹码就制多少筹码,故而追求筹码的数量多少没有任何意义。
把这个问题带到现实当中——货币的发行者会追求货币的增殖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货币当局绝对不会以追求货币量的增长为目标而发行货币。反过来,但凡追求货币增殖(即以盈利考量其经营业绩)的金融厂商,一定不可以让其担任货币当局的任何职能。
现实经济当中,金融危机并不是因为货币量减少了,货币量是守恒的,不会变化。危机是因为在前一轮对货币的疯狂敛聚活动中,货币被高度集中到了以敛聚货币为行为目标的金融大鳄的手中了,流动性也就丧失了。所以,货币经济是以追求货币的集聚开始,以货币的集聚而告终接。整个货币经济活动,货币就是在做一个以流动性终结流动性的运动,与货币总量无关。
输光筹码的玩家如果再次拿出货币去前台兑换筹码,游戏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投入新的货币量来提升流动性,只是布局了一个新的货币量分布状态,建立了一个新的禀赋格局,并不意味着货币量与流动性有什么关系。在现实当中,一旦货币流高度集聚而丧失流动性,是没有办法由货币短缺的居民继续供给货币的。
有些雀馆会趁机放高利贷,借钱给那些有还款能力的玩家继续玩下去。当然,雀馆不会借给他馆外的真实货币,而是直接给他馆内的筹码。请注意,这种借贷与玩家用货币兑换筹码是完全不同的,以币兑筹是筹码(馆内货币)的发行,兑得的筹码属于玩家所有,而雀馆借给玩家的筹码却不是“馆内货币”的发行,玩家此时处于负债状态。
现实当中,不少人把银行的贷款行为等同于货币的发行,这就大错特错了。对于数量(面值)守恒的货币来说,向不具有发行权的经济体(居民+厂商)借出货币,是永远不可能有利息回流的。
元旦小长假将至,经济学爱好者与其埋头于逻辑漏洞百出的经济学书本当中,还不如邀上几位好友,聚到麻将桌上边娱乐边领会货币经济的精髓。
土拨鼠- 帖子数 : 163
魅力值 : 6467
注册日期 : 10-01-0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