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不坏”成最后期待
当“最不坏”成最后期待
最近,一位报纸编辑发来一篇文章,听我的意见。文章是一名退休老教授所写,老教授根据他几十年的教育经历,建议恢复“小升初”考试。
几乎不用想,这样的建议,是既不合法,也很不合时宜的。连老教授自己也清楚,《义务教育法》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更何况,在很多地方,当初取消小升初考试,是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的。划片入学、电脑摇号,曾闹得轰轰烈烈。
可是,老教授说,提出这般建议,却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且对周围邻居进行过广泛调查的。他列的几条理由,并非全无道理——现今初中小学取消择校,可是择校成为权势、金钱比拼的潜规则;小升初考试取消,升学暗战依据猖獗,学生为获得升学的证书,双休日没完没了参加培训班、特长班,负担更重;择校费变为变相的赞助费,从几万到近十万不等,家庭不堪重负。与其如此,还不如“小升初”统一考试,严格按裸分高低录取进相应学校,这样,择校费真正取消,特长班也没了升学用场,家长和孩子的负担“两轻”。
我不敢说恢复“小升初”考试,学生的负担会更轻,但可以确认的是,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名义之下的素质教育改革,每改革一次,都在增加学生负担;在政府取消择校费的禁令下,老百姓的实际开支反而增加。这种教育发展状态,逼迫人们想起改革之前的旧制度——老教授称之为“最不坏制度”。
确实,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那时各地还实行“小升初”考试,依据分数选拔学生进初中,上好学校凭分数,不走后门,不交钱,也不要拿什么特长证书,那时的孩子,学习压力似乎没有这么重,家庭的教育焦虑也没有眼下这样疯狂——当然,这可能与社会的竞争意识增强,家庭的教育期待提高也有关系——而考试取消之后,各种乱象接踵而至。最近中国青年报报道,名牌小学校长,已成为教育***的高发人群。(中国青年报12月28日)
不祈求更好的制度,而期望回归“最不坏制度”,并不新鲜。对于高考制度,近年来的民间情绪,也是如此。而始于2003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推行七个年头之后,也“成功”地摧毁老百姓对自主招生改革的期待,几乎每次我提到自主招生,就有大批网友、读者“求求”专家们不要再提什么自主招生了,高考还不如回到全国一张卷,统一分数线,没有任何加分的时代,这样,录取方法简单,完全看考生本身的分数实力,考试成本小、考试焦虑也小,也至少能维持脆弱的分数公平。
是的,当“改革”沿着上述路径方向发展,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改革,除了折腾,毫无进步,所谓素质教育,完全是扯谈,与其如此,还不如守住“最不坏”的底线。对于义务教育来说,政府不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却取消择校,实行就近入学,由于事实上存在的校际差异,其结果确实比继续采取考试入学还坏;对于大学自主招生来说,改革强调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却不改革高校的办学体制,不扩大每个考生的学校选择权,其结果必然是基础教育还是坚持应试格局,学生的考试成本增加,考试焦虑增强,统一高考与之相比,面目还可亲一些。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教育部门不知道这种改革的弊端?从老百姓对教育改革的良好期待,到最终期盼回归最不坏的制度,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其实并非意味着改革的失败,甚至可以说——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他们眼中的成功:成功地让大家继续接受政府部门将举办、管理、评价学校的权力掌握在手中:你看,不实行小升初考试,教育局面更乱;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很不靠谱……最终,“最不坏制度”或成为最终平衡点。
这对教育改革来说,是很坏的结果,真正的教育改革将变得遥遥无期。我不赞同退休老教授的提议,也不认为统一高考是最不坏的制度,与之相反,我认为社会力量应推动政府真正履行教育投入责任,把教育权归还学校,而不是在政府不履行教育责任时采取退让态度,在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上,应该对不保障教育投入、不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地方政府,实行问责;在学校的发展问题上,应该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落实每所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而不是任由政府部门干涉学校的办学自主空间。更重要的是,每个公民应努力捍卫宪法赋予的平等受教育权。
再放眼教育之外,“最不坏”何尝不是其它领域、其它社会生活的期待?在路上搀扶起倒地的老人,不指望感恩,不被误解为推到老人已是不错;在家中生活,不指望享有社区的温馨,只祈祷同楼的邻居不要乱扔东西,不要收到法院莫名奇妙的传票已经福音;在车上咳嗽打喷嚏,不指望有人给药,给予照顾,只要不被当作甲流赶下车已经不错……“最不坏”成为最后的期待,公民的权益、社会的信任,已在底线之外。
几乎不用想,这样的建议,是既不合法,也很不合时宜的。连老教授自己也清楚,《义务教育法》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更何况,在很多地方,当初取消小升初考试,是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的。划片入学、电脑摇号,曾闹得轰轰烈烈。
可是,老教授说,提出这般建议,却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且对周围邻居进行过广泛调查的。他列的几条理由,并非全无道理——现今初中小学取消择校,可是择校成为权势、金钱比拼的潜规则;小升初考试取消,升学暗战依据猖獗,学生为获得升学的证书,双休日没完没了参加培训班、特长班,负担更重;择校费变为变相的赞助费,从几万到近十万不等,家庭不堪重负。与其如此,还不如“小升初”统一考试,严格按裸分高低录取进相应学校,这样,择校费真正取消,特长班也没了升学用场,家长和孩子的负担“两轻”。
我不敢说恢复“小升初”考试,学生的负担会更轻,但可以确认的是,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名义之下的素质教育改革,每改革一次,都在增加学生负担;在政府取消择校费的禁令下,老百姓的实际开支反而增加。这种教育发展状态,逼迫人们想起改革之前的旧制度——老教授称之为“最不坏制度”。
确实,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那时各地还实行“小升初”考试,依据分数选拔学生进初中,上好学校凭分数,不走后门,不交钱,也不要拿什么特长证书,那时的孩子,学习压力似乎没有这么重,家庭的教育焦虑也没有眼下这样疯狂——当然,这可能与社会的竞争意识增强,家庭的教育期待提高也有关系——而考试取消之后,各种乱象接踵而至。最近中国青年报报道,名牌小学校长,已成为教育***的高发人群。(中国青年报12月28日)
不祈求更好的制度,而期望回归“最不坏制度”,并不新鲜。对于高考制度,近年来的民间情绪,也是如此。而始于2003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推行七个年头之后,也“成功”地摧毁老百姓对自主招生改革的期待,几乎每次我提到自主招生,就有大批网友、读者“求求”专家们不要再提什么自主招生了,高考还不如回到全国一张卷,统一分数线,没有任何加分的时代,这样,录取方法简单,完全看考生本身的分数实力,考试成本小、考试焦虑也小,也至少能维持脆弱的分数公平。
是的,当“改革”沿着上述路径方向发展,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改革,除了折腾,毫无进步,所谓素质教育,完全是扯谈,与其如此,还不如守住“最不坏”的底线。对于义务教育来说,政府不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却取消择校,实行就近入学,由于事实上存在的校际差异,其结果确实比继续采取考试入学还坏;对于大学自主招生来说,改革强调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却不改革高校的办学体制,不扩大每个考生的学校选择权,其结果必然是基础教育还是坚持应试格局,学生的考试成本增加,考试焦虑增强,统一高考与之相比,面目还可亲一些。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教育部门不知道这种改革的弊端?从老百姓对教育改革的良好期待,到最终期盼回归最不坏的制度,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其实并非意味着改革的失败,甚至可以说——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他们眼中的成功:成功地让大家继续接受政府部门将举办、管理、评价学校的权力掌握在手中:你看,不实行小升初考试,教育局面更乱;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很不靠谱……最终,“最不坏制度”或成为最终平衡点。
这对教育改革来说,是很坏的结果,真正的教育改革将变得遥遥无期。我不赞同退休老教授的提议,也不认为统一高考是最不坏的制度,与之相反,我认为社会力量应推动政府真正履行教育投入责任,把教育权归还学校,而不是在政府不履行教育责任时采取退让态度,在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上,应该对不保障教育投入、不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地方政府,实行问责;在学校的发展问题上,应该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落实每所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而不是任由政府部门干涉学校的办学自主空间。更重要的是,每个公民应努力捍卫宪法赋予的平等受教育权。
再放眼教育之外,“最不坏”何尝不是其它领域、其它社会生活的期待?在路上搀扶起倒地的老人,不指望感恩,不被误解为推到老人已是不错;在家中生活,不指望享有社区的温馨,只祈祷同楼的邻居不要乱扔东西,不要收到法院莫名奇妙的传票已经福音;在车上咳嗽打喷嚏,不指望有人给药,给予照顾,只要不被当作甲流赶下车已经不错……“最不坏”成为最后的期待,公民的权益、社会的信任,已在底线之外。
火龙果- 帖子数 : 363
魅力值 : 7760
注册日期 : 09-12-2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